正修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

:::
現在位置首頁 > 招生資訊 > 日間部_四技(銜接具高中職學力) > 托育教學組
  • 回上一頁

托育教學組

托育教學組特色與招收管道

  • 點閱:16371
  • 推到 : FacebookTwitterplurk
    • 資料來源:幼兒保育系所
    • 日期:2016/03/20
    校系 正修科技大學 幼兒保育系
    院系 生活創意學院
    招生管道(106學年入學)請點連結→
    推薦甄選 (內含共30名)
    家政群幼保類、餐旅群
    聯合登記分發
    家政群幼保類、家政群生活應用類、餐旅群
    沿革
    民國86年成立。
    現規劃設系招收四技日間部每年級兩班(托育教學組及家庭社工組)、進修部每年級一班,及進修部二技每年級兩班。
    民國103年設立研究所碩士班。
    課程規劃
    1. 本系依據「幼兒教育及照顧法」及「兒童及少年福利法」,秉持培育教保專業品質之教育目標,於課程、教學、與實務操作中,涵養學生八大核心專業職能如下:托育知能應用、溝通教學創作、保育照顧技能、幼兒發展培育、園務親師合作、資源整合管理、家庭社會支持、及助人倫理服務。致力培養具全人發展理念,理論與實務能力兼備,以提升在地化教保專業人才。而為配合政府因應少子化之友善托育政策,及接軌產業鏈結之教保實務職能需求。
    2. 本系設有「托育教學組」及「家庭社工組」分組,均獲得教育部審認通過為培育幼兒園教保員認可學校系科。
    3. 「家庭社工組」核心本位課程規劃符合社會工作師應考資格規定。
    發展特色
    為配合現有家庭兒少社會工作人員及幼兒教保人員人力需求,並結合本系教師同仁的教育、社工、保育、醫護、輔導之專長領域,所有學制之核心課程均以主要培育為家庭兒少社工人員及幼兒園教保員為目標,並因應產業人才需求與在地化,進一步以教保員、保母人員、課後照顧人員、及兒童與家庭社會工作人員為分流專長。而為落實本系學生在校所學之理論能與實務做緊密的結合與體認,並達符合本系人才培育定向共為四大核心素養:
    1.教保服務知能應用(幼教活動課程引導& 教保服務工作)
    2.保育照護實務技能(日常生活照顧能力& 訓練幼兒生活技能)
    3.幼托機構協作管理(具組織合作、資源整合管理能力)
    4.助人倫理家庭關懷(恪守助人專業倫理&實踐社會責任的能力)
    特殊設備  本系現有教學設備優質且完善,共設有個案會談室、社會團體工作室、家庭會談室、社會工作方案討論室、視聽教室、保母檢定試場、教具製作室、會議室、營養膳食製作室/育嬰示範教室/保母檢定試場、生命科學示範教室、居家托育示範中心/兒童資源中心、遊戲治療室/晤談室、輔導小棧、感覺統合教室/律動教室、電腦教室、課後托育教室、木工教室、多功能劇場、音樂教室/鍵盤樂教室等18間全方位功能的專業教室,為強化精進教學品質及實務技能,擬依循教育方針,持續以滾動式行動合作方案,以協助業界解決幼教人才荒之人才斷層問題。
    師資 本系104學年度班級數共15班,教師數14人(教授1人、副教授3人、助理教授9人、講師1人)。結合專兼任教師及協同業師之專長整合(教育、保育、社工及輔導),另順應多元專業培育所需並配合技職教育強調務實致用之特色,本系積極投入產學合作,連結整合產官學資源,提升教師教學研究動能及促進學生適性發展、接軌就業職能,如承接相關政府社會服務方案,目前共營運管理多所育兒相關產業,包括附設幼兒園、高雄市政府委辦之托嬰中心及育兒資源中心、愛月嫂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育成公司等,產學合作金額達每年 1,500 萬元以上,輔導學生獲專業證照每年超過百張。不僅為學生實踐社會責任立下模範,也提供學生優質校外見習與實習機構,活化學習效能。
    獎學金
    本校提供下列各項獎助學金:
    • 在校生學期學業優秀獎學金。
    • 畢業生學業優秀獎學金。
    • 優秀幹部、績優社團、啦啦隊績優班級獎學金。
    • 運動績優獎學金。
    • 專業證照獎學金。
    • 專題製作優秀獎學金。
    • 藝文績優獎學金。
    • 網頁設計競賽優秀學生獎學金。
    • 急難救助暨共同助學金。
    • 低收入戶、身心障礙學生及子女、失業家庭子女暨原住民學生就學助學金。
    • 工讀助學金。
    • 入學登記分發成績優秀獎學金。
    升學 本系畢業學生可報考國內、外之幼兒教育、社會工作、社會福利、兒童福利學系等相關研究所,攻取碩、博士學位。
    就業
    根據2013年勞委會調查,大專以上畢業生以社工、幼保等科系就業率最高,等於是最好找工作。(引自勞委會職訓局新聞發佈)
    1.  幼兒園教保員(教育部審認通過) 。
    2.  兒童與家庭社會工作人員。
    3.  早療機構社工人員。 
    4.  兒少保護安置機構社工人員。
    5. 托育(保母)人員。
    6. 課後照顧服務人員。